先来问一个问题:你感觉,中国的大学生,是太多了,还是太少了?
改革开放到了第41个年头,中国大学生的绝对数目仍然还是太少了,但增速非常快甚至可以说是极快,中国正在或已经进入了“大学生年代”。 常常会听到有人说,读大学有哪些用?
你看那北大毕业的还有卖猪肉的,清华毕业的还当保安,我手下刚招来的985大学的高材生,来了还不是要从打杂开始干?
还有人说,你看那些当年的高考考试状元,什么成为行业领袖了?应试教育不可以,净教出一些死念书的书呆子。
更会有人说,大家公司一招聘,投简历的都是211、985,来了也没发现好到哪去,眼高手低,有些大专生可能还更踏实肯干一点。
以上这类言论,大家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,统称为“酸葡萄心理”。
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,小时候,在家门口读一所普通的小学,真的是无忧无虑、纯真无邪烂漫,整整玩了六年。
那时候小升初,北京还没目前的“锁区”政策,我交了狗屎运,阴差阳错进了海淀区大名鼎鼎的X大附中。
一路上,尽管自己只不过学渣,但见过太多学霸和大神,咱没吃过猪肉,还没有见过猪跑吗?
一所好学校,对孩子的要紧影响,真的是一辈子的。
01
好学校,教给学生真的的努力和拼搏
刚进X大附中,我就发现,只有自己小学玩了六年,其他人可都不是啊。
我那时的英文水平,基本限于认识26个字母,估计比目前不少英文启蒙做得早的3,4岁的孩子还差远了;
我的海淀同桌,英文如奥创营销一样流畅悦耳,看英文电影完全不需要字幕,和外教成了忘年交,常常谈笑风生。
她在小学六年,已经能把不少原版的儿童文学名著,如《夏洛的网》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等,全书背诵了。
数学、语文、物理、化学,每一科都被学霸们碾压。
坐在我后面的男孩,初中就学完了中学习数学,开始自学微积分和大学高数;
大家语文课代表,小学就熟读四书五经,可以用古文洋洋洒洒地写作;
听高中班主任说,大家学校的一位学长,喜好天文,每天去学校的天文台观测,国内外天文权威刊物发表论文。
由于贡献重大,国际上把一颗小行星,以他的的名字命名,那时他16岁。
上中学之前,我一直以为自己怪很好的呢。
上了好学校,才了解自己多么才疏学浅,才了解差距有多大,才了解应当多么努力,才能获得好成绩。
幸而我从初中开始住校,晚自习的时候,能24小时、近距离观摩这类学霸、牛人是如何努力的。
作业?
课间早就做完了,晚自习上,X大附中的同学都在复习、预习(除去那些做国际奥赛,和自学大学内容的)。
我晚自习的同桌,在大家普通班排名前几名。
她天天晚上,把每一个科目,天天学的内容,各做5、6本课外训练册来巩固(她做得真是飞快,她做5、6本的时间,我差不多勉强能做完1本)。
做完习题,她还常有空闲“轻松一下”,把语文书上的古文,翻译成英文;再把英文美文,翻译成古文,后来她本科就去了普林斯顿。
上了好学校才了解,从来就没什么不劳而获的成绩,也没什么随随意便的成功,每一分进步,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努力。
02
好学校,带给学生视线和见识
初中的时候,互联网还不发达,信息非常闭塞,那时,我根本不了解美国大学为什么物。
睡我对床的学霸女孩,酷爱二战史,梦想是考上美国的“西点军校”。
我问:“为何?”
她告诉我:“西点军校除去培养出了美国最多的将军(麦克阿瑟、艾森豪威尔、巴顿将军……),还培养出了世界财富500强中,1000多名历届董事长,2000多名副董事长,5000多名历届CEO。全美国任何一所商学院都没培养出这么多的管理精英。”
我深深惊叹于她的视线、见识和梦想。
于是,我就把我们的梦想,从“当个白领”,也改成了“考上西点军校”,你看,孩子之间的影响力是多么大啊。
后来,尽管没真的去考试报名西点,我在追求这个梦想的过程中,跟着对床的女孩,读了十几本详细的二战史,还看了不少二战纪录片(尽管目前都快忘光了)。
为了军校的身体需要,我们两个很努力地训练身体,天天跑1200米、跳几百阶台阶、100个仰卧起坐……
大家还为了留学的梦想,特别努力地学英文。
我从初中一年级班里英文最差的学生,发奋努力,天天背诵一篇新定义三/四,还借助寒暑假,把老友记看了差不多10遍,高中一年级时英文统考,我考了全区第一。
初中时,大家学校离北大清华不远,有不少很精英的书店。
同学们相互“攀比”,抢着买过期的原版华尔街日报、经济学人,还有“经济全球化”有关的书。
其实我感觉买了也看不明白,但这种“攀比”还是比“比吃比穿”强多了。
多少年后,看到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《50UP(生活七年)》常想起当年的买过期华尔街日报的日子。
纪录片展示14个孩子,50年的生活轨迹。
7岁时,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天天看《金融报》或《察看家》,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,是能少罚站,少被打,吃饱饭。
七岁的John和Andrew说自己天天都会读《金融时报》
50年后,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,上了好学校,找到好工作。
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,有一位成为精英,两个依然中产。
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,包含他们的后代,依旧常常与失业相伴。
常识改变命背后,也是一场关于家庭和视线的较量。
上大学的时候,一位最好的哥儿们,在姑姑的影响下,10岁就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叫Stanley,由于从小的目的是要进“Morgan Stanley”(摩根斯坦利)。
他有个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习惯,大学四年,天天都要仿写几篇华尔街日报的文章。
一来熟知金融市场,二来训练英文写作。
他是如此做的:
先读一篇文章,然背部扣过去,用我们的话盲写一遍。然后对照一遍,再背扣过去,再盲写一遍,直到几乎和原文用词一样为止。
去年,他从高盛离职,进入美国最大的私募股权公司,成为最年轻的合作伙伴,他也是管理层唯一的亚洲面孔,年薪几百万美金。
他的美国同事,需要写文章,都请他写——土生土长的美国人,英文写作还不如高中毕业才去美国的中国留学生。
条条大路通罗马,有人出生在罗马。
出生在罗马又怎么样?只须足够努力,有宽广的视线和抱负,凭什么就不可以在罗马叱嗟风云呢。
另一件事也令我到今天难忘。
高中的时候,我的两个朋友,申请去做了校图书馆的志愿者。
我当时还心里小小地鄙视了人家,图书馆志愿者,不就是每周去码书么?
后来,事实证明了我是多么愚蠢。
那时候,普通学生每次能借2本书,图书馆志愿者,能每次借5本书。
我荒废了时日,高中时没顾得上读多少书,这两个同学,每周末回家的时候,旅游箱里都装满了书,周而复始。
她两个用了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两年时间,全方位扫荡了大家高中的图书馆,每个人读了几百本书。
高中三年级的时候,她们收心学习,一人考上北大,另一人考上清华。
大学毕业更让人叹服,上了北大的女孩,研究生去了普林斯顿,成了国内环境学的专家;
上了清华的女孩,去哈佛读博,目前成了美国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。
去了好学校,能大大拓展大家的视线和见识,让他亲眼看到,牛人到底是什么样子,差距有多大,自己要向什么方向努力。
03
好学校教给学生,学习并非非常重要的事儿
高考考试那几天,我上吐下泻,少考了40多分,踩线进了号称全国第三的大学,由于分数低,被调剂,进了一个很极品的专业。
我不甘于调剂,考了托福SAT,申请转学去了美国。
在中国大学的时候,感觉上进=考证。
学长学姐告诉我:“管它什么证,都去考。你是北京人,也要去考中文的证。总之,多一个证就比少一个证好。”
除去考证,仿佛没什么方法变得更出色。
出国之前,我满脑子是“认真学习”——每门课都考A+,考出接近满分的GPA和金光闪闪的GRE,得到教授的推荐信,申请牛校的研究生,然后去华尔街或硅谷找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。。。
总而言之,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
刚一进校门,我的整个生活观价值观都被颠覆了。
在美国大学,大伙都在忙着改变世界。
一个读博士的学长,出身贫寒,看到美国大学图书馆成吨供应1美分的旧书(其实就是白送啦),而自己贫苦的家乡,留守儿童们穷得根本没书看。
他成立了帮助农村儿童阅读的公益组织,每年几百位留学生到农村支教,还给不少贫困的村子打造了小学图书馆,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农村孩子。
一个比我高中一年级级的学长,由于自己给国内爸爸妈妈打电话不便捷,创办了美国前三名的华人电话卡网站。
那时他才大三,每月营收上百万美金。大家用他的电话卡平台联系国内的家人朋友,又便捷又省钱。
还有更多的同学,由于买中国食材不便捷(冬菇、粉、茴香、花椒这类美国超市可没啊),开创了中国超市;
由于太想吃一口家乡味道,开了正宗的中国餐馆;
由于常常当国内亲友来美的“地陪”,开了全美连锁的大型旅游社……
有些同学,还读本科呢,不只学费生活费自己赚出来(美国学费一年30万啊),还能补贴家,真是太牛了。
被深深震惊之后,我开始考虑:
不要只不过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要改变世界,要帮助、影响更多的人。
大学期间,在他们的影响之下,我前前后后打了十几份工,寒暑假也到处实习、实践,一来训练自己,二来减轻家供我念书的负担。
04
好学校给学生最好的人脉、圈子、资源
名校不可以确保生活的上限,却可以设定生活的下限。不止给了学生敲门砖、入场券,还给了人脉、圈子、资源。
前面提到的Stanley,就是靠紧密的校友互联网,写邮件、打电话、教授推荐、和华尔街工作的校友见面,找到的第一份工作。
尽管没进入10岁时的梦想摩根斯坦利(投行界的第二),却进入了高盛(投行界的老大),妥妥成了华尔街精英。
不少人都了解耶鲁大学最神秘的精英组织“骷髅会”吧?
从这个骷髅会里走出了3位美国总统、2位最高法院大法官,还有无数美国议员与内阁高官。
经过185年的繁衍生息,从美国白宫、国会、内阁各部、最高法院以至于中央情报局,骷髅会的成员几乎都有任职。
这就是人脉和圈子的力量。
当年北大毕业卖猪肉的陆步轩,过去让天下人耻笑,北大校友陈生邀请他合伙成立“屠夫学校”,创立了全国超市都在卖的“壹号土猪”品牌,目前两人身家过百亿。
除去人脉和圈子,好学校还提供了最好的婚恋圈子。
我高考考试之前,母亲鼓励我,认真学习。
你考上哪个档次的大学,大概以后男友就是什么学校的哦。
但这也是实情。
《中国家庭进步报告2016》显示,1980年将来,愈加多的人,选择与教育背景一样的人结婚。
“男高女低”的婚配模式愈加少,通过婚姻达成阶层跨越,愈加难了。“你是哪个,就会嫁给哪个”。
我的朋友圈子里也是如此,有些夫妻都是藤校毕业,有些夫妻都毕业于沃顿,有些夫妻一个北大一个清华。
学识影响眼界,眼界决定格局,而格局影响人一生。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,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。
这世界就是,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努力,而另外一些人,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。
每个大学生都是从学生年代过来的,孩童年代的历程,中学年代的处境是大家开启大学生活的重点历程。
名校不是终点,它是对你多年付出的回报,与新征途的起点。
(图文来自互联网,侵权删)